悼念中国河口海岸学奠基人陈吉余院士
点击蓝色字关注我们!
这位像祖国河海那样奔腾的老人
真的离开了我们
我们永远怀念他
小编者按
虽然小编在华东师范大学工作多年,可惜从未直接接触过陈先生。但陈先生的事迹却很熟悉了。在小编参加的《环境问题观察》课程上,就有一个小故事,是介绍陈先生对于浦东机场选址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先引用官方文字:
——他建议利用潮滩建设浦东国际机场并主持九段沙生态工程,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
再说小编上课听到的故事:
在环境问题观察课程参观长江口科技馆时,有这样一个介绍。浦东机选址在长江口滩涂上,这里江海交界、滩涂辽阔,是鸟类的天堂。但机场为了安全,必须驱赶鸟类,除了传统的人工和机器驱赶,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既能要机场安全,又要能保护鸟类。最后是采纳的陈先生的建议,即根据“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原理,在浦东机场位置不远的海上,通过促淤加速长江口九段沙湿地的形成,形成新的滩涂湿地,为鸟类提供更丰富的食物来源,实施生态引鸟工程。
为此,陈吉余牵头组成多学科课题组,在机场附近地区进行了水文、气象、植被、鸟类活动等调查,确定将浦东机场以东约11公里处的九段沙辟为种青引鸟地区。这里有3000亩的芦苇高滩,还有上沙、中沙草滩1.2万多亩。机场如白色的大鸟凭海而立,过境小鸟栖息于对岸沙洲的碧树绿草丛中,这对防止鸟撞飞机和保护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上海浦东机场与鸟分享蓝天 引鸟乔迁九段沙湿地
这种生态化的解决手段,既保证的浦东机场的安全飞行,又让鸟类找到了新的家园。真是神来之笔也!
现在, 这位像祖国河海那样奔腾的老人,真的离开了我们,我们永远怀念他!
但是,他的学术贡献和小故事,我们还会继续传承和分享下去!
2017年11月28日11时15分,我国河口海岸学科的奠基人,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开拓者,为我国河口海岸做出卓越贡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陈吉余先生,因病抢救无效逝世,走完了97年光辉的人生历程,离开了他最热爱的河口海岸研究事业、最眷恋的教学科研岗位、最系念的同事学生。
他倡导、组织并技术指导了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提出长江河口发育模式及自适应和人工控制理论,为长江口深水航道选槽和河口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利用潮滩建设浦东国际机场并主持九段沙生态工程,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根据涨潮冲刷槽理论提出陈山原油码头选址方案,开创了在杭州湾强潮海湾建港的先例;提出长江河口江心洲取水的建议,促成了青草沙水库的建设。
1946年,陈吉余(左)在浙江开展钱塘江地质调查
先生从小就立下报国志
陈先生生前经常提到家风陶养。
陈先生于1921年农历9月17日,出生于灌云县汤圩的一个书香门第。在抗日爱国老人、祖父陈百川的影响下,陈先生早早立下了读书救国的志向。祖父“救国应学凯末尔”“立志当如马志尼”“抗战到底”的对联、抗日成仁的英雄壮举,成为他一生的爱国教材。读小学时,老人送给他的一张地图,成为他爱上祖国山川湖海的最初源头。
在山河破碎的年代,陈先生先后颠沛求学于西迁的东海师范学校、浙江大学史地系。在大师云集的浙江大学,先生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科知识,并最终跟随名师叶良辅攻读硕士学位。读研究生期间,他对杭州湾地理进行了研究,撰写了《杭州湾地形述要》,为我国现代河口海岸研究的肇始。先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当时的系主任、著名地理学家张其昀的高度肯定,于1947年留校任教。
1952年,国家进行了高校院系调整,浙江大学地理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陈先生随之从杭州来到了上海,也就和长江口结下了不解之缘。
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2015年教师节前来校看望94岁高龄的陈吉余院士
先生开创了中国河口海岸学理论体系
陈先生生前经常提到创新。
1956年,对陈先生来说,非同寻常。国家“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让他热血沸腾。他完成了关于长江口的处女作《长江三角洲江口段的地形发育》,担任了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河口小组的组长。
第二年,他在华东师范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河口海岸研究机构河口研究室。河口海岸学呼之欲出。
一门学科的诞生标志除了要有科研组织外,还须有理论体系。1961年,他批判地继承国外理论,扎根中国实际,写成了《论部门地貌学的发展途径——以河口、海岸地貌为例》一文,构建了动力、沉积与地貌相结合的中国河口海岸学科体系,在传统地貌学和水利学之间加了一条“凳子”,引起学术界强烈震动。
此后,在他的努力下,河口室不断发展,成为河口海岸动力沉积与动力地貌综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口海岸学理论也不断丰富,在新世纪他发现人类活动已成为河口海岸地貌演变的“第三驱动力”。
2017年10月举行的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陈吉余先生未能亲临现场,他特别录制了视频。陈吉余先生说,在国家建设上,我们作为科技工作者,就是侦察兵、先行部队,为国家建设提供资料、提出建议。
先生心里始终装着国家建设
陈先生生前经常提到理论结合实践。
1966年,“文革”爆发。在环境恶劣的时代,他仍不忘祖国建设,为金山石化陈山原油码头建设进行了科学选址。
改革开放后,年近花甲的陈先生再度意气风发。倡导开展了首次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为沿海经济建设提供了系统的基础资料,项目获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提出长江河口要重点抓住三个分汊口的治理原则,为长江河口深水航道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建议在潮滩上建浦东国际机场并主持九段沙生态工程,使大型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国家节省了亿计的资金;提出建设青草沙水库建议,使上海1千多万市民受益……
进入新世纪后,陈先生已经80岁了,但却仍在为淡水资源安全建设、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工程奔走,为建设长江口亚三角洲、河口深水大港、海岸带生态及长江口系统监测和综合研究呼吁。
2016年,陈吉余院士与张经院士讨论长江流域新问题
先生培育了学科桃李
陈先生生前经常提到育人。
1958年,学校开展了师范人才培养目标的大讨论,陈先生主张“面向生产,面向中学”,属少数派。他还主张地理学必须学好数理化,更是前卫。面向生产,就必须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于是他提出了“赶鸭子下水”教育思路。
河口海岸学毕竟是新兴学科,无法招到对口学生,为此他在1959年组建了河口海岸专门化班。1964年,班里的两名学生考取了他的研究生。河口海岸研究力量逐步充实起来。
1980年代河口海岸研究所师生合影(前排中)
2013届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毕业合影(前排右六)
20世纪80年代,陈先生打破常规,开始从地学之外的数理化生等学科招收研究生,开辟了许多交叉研究领域,培养了一大批术业有专攻的专门人才。如今,陈先生的学生已遍及海内外,但无不在践行着他“求是、求实、求新、求成”的教育理念。
先生身虽已殁,但精神不朽、功绩不朽,其遗志当继、其事业当续。
2017年11月1日,同事们为陈吉余先生庆祝97岁生日
█ 先生的足迹
1941年 进入浙江大学史地系学习。
1945年 浙江大学史地系毕业,并考取浙江大学史地系叶良辅教授的研究生。
1949年 浙江大学史地系分为历史系和地理系,任职于地理系。
1950年 参与铁道部、中国科学院下达的湘黔西线铁路地质调查任务。
1952年 院系调整,奉调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任教。
1953年 向淮河水利委员会提出用“圈堤蓄水”解决洼地洪水的意见。
1956年 接受中国科学院负责河口研究小组任务。
1957年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河口研究室,担任主任。
1958年 参与长江口第一次大规模水文测验和天津新港回淤研究。
1959年 建议开展全国海岸带调查(与尤芳湖联合提出)。
1963年 再度向国家科委海洋组提出开展全国海岸带调查。
1969年 崇明南门港施翘河深潭调查,提出坍岸对策意见。
1973年 上海金山石化蒲山湾建港调查,认为不宜建港。提出乍浦陈山码头方案,被采纳。
1979年 上书国务院建议开展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调查工作,同年国务院发文。组织全国海涂调查温州试点工作,担任调查队长。
1980年 全国海岸带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技术指导组成立,担任副组长。编写上海市海岸带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任务书,并担任技术指导组组长。
1982年 鸭绿江河口研究,参与丹东港建设研究。
1985年 负责上海市科委“三峡工程对长江口及上海地区生态环境影响和对策研究”,并任国家科委三峡工程研究生态环境专家组成员。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
1986年 参与建设黄骅港建议,并开展黄骅港调查研究。
1988年 负责国家重大科学研究项目 “中国河口主要沉积过程及其应用研究”。
1989年 对黄浦江引水口上移发表意见,并提出引用长江水的建议。
1990年 建议在青草沙修建江心水库,把长兴岛建成上海市的水源岛。
1991年 首次提出将上海国际机场建造在海堤之外潮滩上的建议。
1992年 参与国家八五攻关项目“长江口拦门沙航道演变规律与深水航道整治方案研究”。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3年 提出开展海面上升对上海市影响的建议及对策研究,获市科委立项。
1994年 参加崇明总体规划研究,并对长江口越江工程进行重大技术经济综合研究。
1995年 再次提出浦东国际机场外移海堤之外的建议,被采纳。
1996年 提出浦东国际机场生态工程建议。
1997年 提出河口治理需抓住三个牛鼻子(三个分汊口)的理念。
1999年 浦东机场东移和九段沙生态工程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3年 建议修建南汇东滩没冒沙水库,经市领导批准立项。
2004年 建议进行上海市滩涂、湿地资源调查研究,经市领导批准立项。提出海南岛澄迈湾西部为海口枢纽港选址的建议,为海南省接受。获得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
2005年 就青草沙水库和没冒沙水库建设问题提出“两库并存、多库联动”的意见。
2006年 向上海市领导建议对“长江特枯水情,对上海市供水安全影响”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获批准立项和产业部门的支持。
2007年 赴武汉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调研2006年长江特枯水情问题。赴重庆调研2006年长江上游大旱的旱情与水情。
2008年 向水利部领导提出“关于加强我国河口三角洲地区海平面上升问题及对流域洪涝灾害影响的对策研究初步意见”。
2010年 致函上海市政府《为应对长江流域蓄、拦、引、调复杂水情对河口的影响,亟需组织开展长江河口系统监测和综合研究的建议》。
2011年 向上海有关部门以及中国工程院提出《依托北槽深水航道,建设人工岛和开发亚三角洲》,提出开展《长江河口横沙东滩成陆机制及其近海海洋开发研究》。获得“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十大杰出人物”称号。
2012年 向上海市科委提出开展《长江口泥沙资源与综合利用研究》
2013年 获得国际河口海岸学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2014年 向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上海)提交“长江口20m以深现代化深水港及深水航道现代化建设研究”
2016年 获得“终身奉献海洋”纪念奖章
内容来源: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
网址链接:http://news.ecnu.edu.cn/b8/c7/c1833a112839/page.htm
这位像祖国河海那样奔腾的老人
我们永远怀念他
I SAW AND I CARE
欢迎转发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精彩内容
马兜铃酸来了,让所有的环境污染物都松了一口气儿
铅污染——生活中的环境污染物扫描(第001号)
环保小剧场|网开三面 or 剁剁剁,古代环境法令知多少?(从尧舜禹到夏商周)
欢迎关注环境问题观察微信公众号